一. 民用无人机历史沿革 无人机是无人驾驶飞机的简称,英文缩写为“UAV”,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。跟传统飞行器一样,无人飞行器也分为固定翼(fixed wing)、直升机(helicopter)以及多旋翼(multi-rotor)三种。固定翼(fixed wing)民用无人机因其续航里程长、活动半径大等特点主要被用于森林防火、海事巡察等非民用用途。而近几年出现的多旋翼(multi-rotor)机型凭借其在可玩性方面的优势以及对起飞场地较低的要求,使其逐渐成为民用无人机消费领域的主流。 20世纪90年代之后,随着微机电系统(MEMS)研究的成熟,仅几克重的MEMS惯性导航系统被研制出来,使得多旋翼飞行器的自动控制器成为可能。但是MEMS传感器数据噪音很大,直到2005年左右真正稳定的多旋翼无人机自动控制器才被制作出来。2010年,法国Parrot公司发布了世界上首款流行的四旋翼飞行器AR.Drone。作为一款高科技玩具,它的性能非常优秀:轻便、灵活、安全、控制简单,还能通过传感器悬停,用WIFI传送相机图像到手机上。AR.Drone的流行让四旋翼飞行器开始广泛进入人类社会。2012年2月,宾夕法尼亚大学的Vijay Kumar教授在TED上做出了四旋翼飞行器发展历史上里程碑式的演讲。这一场充满数学公式的演讲居然大受欢迎,自此之后,多旋翼飞行器受到的关注度迅速提升,成为了当时新的商业热点。 二. 行业特点及政策法规 就目前而言,我国多旋翼无人机行业门槛较低,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: (1) 技术门槛:一般气象条件下的飞行对性能、续航时间和负载能力的要求其实非常有限。软件方面,基于转速控制的多旋翼飞行器控制理论系统早已成熟,互联网上也有大量的开源代码可查。而在硬件上方面,无论是电机、调速器、电池、还是飞控里需要的处理器和惯性传感器组,都有来自国内外的大量供应商可供选择。 (2) 资金门槛:一般情况下,如不追求产品达到行业标杆水平的性能指标,资金投入不会太高,通过对外承包进行生产的方式在业内也不少见。 (3) 政策法规:根据我国《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驾驶员管理暂行规定》,目前在售绝大多数民用飞行器属于微型无人机(空机质量小于7千克、相对高度低于120米、半径低于500米),因此无需无人机驾驶执照也没有其他监管要求。对于多旋翼飞行器来说,几乎没有相关形式的监管认证,目前仅有一部分企业通过了3C认证。 虽然,我国多旋翼无人机市场进入门槛较低。但是如果想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则需要大量的技术物质积累。 整个市场由大量同质产品生产者及少数顶尖企业组成,呈金字塔形。事实上,除了重量、动力等基本硬指标外,抗风能力、自消抖云台(摄影)、智能航线以及操作性对飞行器的实际使用起着更大的作用,研发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。以行业内航拍领域龙头企业-大疆(DJI)为例,仅深圳总部就有员工超过2000人。 |